人過花甲,,總愛憶舊,。歲月的長河在流淌,,童年往事就像這河流中的浪花,,不時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躍,。 童年時代的生活豐富多彩,,不必說洗澡,、抓魚,,也不必說打瓦,、滑冰,,單是抓蟈蟈,就有著極大的樂趣,。 蟈蟈是一種昆蟲,,在我國分布很廣,分為南蟈蟈和北蟈蟈,。它的外形和蝗蟲相像,,身體呈綠色或紅褐色,有六條腿,,前面的四條腿短,,后面的兩條腿長,善于跳躍,。蟈蟈頭上有兩根細長的觸角,,翅膀根部有發(fā)聲器,天氣越熱,,扇動翅膀速度越快,,叫得越響亮。只有雄蟈蟈能發(fā)聲,,雌蟈蟈是啞巴,。雌蟈蟈尾端有軍刀狀的產(chǎn)卵器,那時我們都叫它“大鍘刀”,。 我八九歲時,,老家在榆樹縣黑林公社大嶺屯住。每到夏天,,在金色的麥田里,,在茂盛的黃豆和玉米地里,在蒿草叢生的荒野里,,到處都可以聽到蟈蟈清脆悅耳的叫聲,。夏天的中午,驕陽似火,,我和小伙伴也不午睡,,頂著炎炎烈日去捉蟈蟈。我從遠處聽到蟈蟈的叫聲,,輕手輕腳地走到它附近,,生怕驚動了它,它卻停止了歌唱,。蟈蟈感覺非常敏銳,,有輕微的響動它就會停止鳴叫,在烈日下,,我一動不動耐心地等待,,有時等了好半天,,它也不叫,只好失望地離開,??墒俏乙浑x開,它就叫了起來,。蟈蟈有個習(xí)性,,一只蟈蟈叫,其它蟈蟈也一齊叫,,于是我就和小伙伴練習(xí)蟈蟈的鳴叫聲,咂嘴模仿蟈蟈發(fā)出的短音,,閉嘴發(fā)出唇音模仿蟈蟈悠長的鳴叫聲,。經(jīng)過練習(xí),模仿得非常逼真,,蟈蟈不發(fā)聲的時候模仿蟈蟈的鳴叫聲,,蟈蟈就會隨著叫起來,就容易發(fā)現(xiàn)目標(biāo),,抓住獵物,。這真是“躬身貓步屏吸氣,瞠目鷹神仿叫聲 ”,。 蟈蟈的后腿長而大,,健壯有力,可將身體彈起,,向遠處跳躍,,既快又遠。有一次,,我看見一只蟈蟈伏在豆葉上扇動翅膀,,叫得正歡,我躡手躡腳地走到跟前,,雙手上下一合,,心想,這下可捉住了,,可是分開手指一看,,手里只有一片豆葉,蟈蟈卻跑掉了,。 大多數(shù)蟈蟈是草綠色,,但我的家鄉(xiāng)有一種紅褐色的蟈蟈,臉是紅色的,,肚子是粉紅色的,,體型比綠蟈蟈大,,翅膀要長,鳴聲強勁有力,、響亮寬厚,,可以說是蟈蟈中的珍品,我們叫它火蟈蟈或鐵蟈蟈,。 有一次我循著叫聲,,發(fā)現(xiàn)一只大火蟈蟈,正伏在一棵黃蒿上扇動翅膀,,歡快地鳴叫,,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兩手左右一合,將它抓住了,,可是它卻一口咬住了我手掌上的肉,,鉆心地疼,我趕緊放手,,它后腿用力一蹬,,就跳進草叢,不見了蹤影,。 抓到蟈蟈不能用手拿著,,要捏住它的頭部,把它的后腿彎回去,,以免把腿弄斷,。有一次,我捉到了一只火蟈蟈,,它拼命掙扎,,結(jié)果把后腿弄斷了一只。抓到蟈蟈要用豆葉包上,,再用細草纏上,。我們那時經(jīng)常穿短褲、背心,,有時候蟈蟈沒地方放,,就把它放在帽子里戴上。 把蟈蟈帶回家,,需要把它裝在蟈蟈籠里,。蟈蟈籠有竹子的,有草編的,,而我們都是用秫秸瓤扎的,。選取幾節(jié)粗細適中的秫秸,小伙伴坐在樹蔭下扎蟈蟈籠,,先把秫秸扒了皮,,再把秫秸瓤截成長的,、短的幾段,再把秫秸皮分成若干根細篾,,然后扎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蟈蟈籠,,細篾之間寬度要小于0.5厘米,在籠子中間位置要用一根長篾做門,,要稍寬一些,。我把五六只籠子掛在屋檐下,蟈蟈的鳴叫聲此起彼伏,,輕脆悅耳,。 蟈蟈食物很雜,它們吃青草,、豆葉,、菜葉,最愛吃的食物還是西葫蘆花和窩瓜花,。早晨起來我都會到園子里摘兩朵花,撕成片,,放到蟈蟈籠里,。看它們吃食物的樣子,,感到很開心,。 蟲文化是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部分,歷史悠久,。明清時期,,蟈蟈一度是皇帝的寵物,乾隆皇帝還寫過關(guān)于蟈蟈的詩,。 蟈蟈是昆蟲中的音樂家,,鳴聲各異,有的高亢宏亮,,有的低沉婉轉(zhuǎn),,或如暴風(fēng)驟雨,或如潺潺流水,,聲音或清或啞,,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節(jié)。我常常在蟈蟈的叫聲中進入夢鄉(xiāng),。 蟈蟈是我童年時最喜歡的一種昆蟲,,它帶給了我許多樂趣,至今難以忘懷,。 |